翻到10年+以前的手記,有些紀夢、有些是日誌,都沒寫完。
我總是留戀隻字片語,然後任由空白佔了大部份,然後整本一留就十年。
英文有decade,可是中文比較不是十進位,不過總也留過天干一輪或是地支一迴。
那些,現在閱讀起來已經沒有什麼用的文字,我終於撕掉、回收。就像先前燒掉所有在與老公爭吵後寫下來的情緒一樣。我選擇將這些已經不再代表我的文字,回歸本來面目。
看到種種物品中,老公對我的包容;看到我的捨不下,對於碗盤,對於可用但不再適合的東西,總想著幫它找新的去處。
我終於了解,為什麼會說:每件物品都代表我這個人。我的確是一塊塊拼圖,從各式各樣的東西中,可以讀出我這個人。
早在十年前,我就發現生命中有個慣性:我必須把自己整理好,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。
那年,剩下幾天就要上飛機,飛離澳洲,但我們的車遲遲沒有買家問津,好著急。
但沒人買就是沒有人,只能好好地整理小白的後車廂,將我們的生活物品一一交付給朋友,或捐贈、或丟棄。
小白的後車廂空了的那天,有人來電。是一個寶寶將出世的年輕爸爸,看了小白的裡裡外外,願意將它帶回家。我們依依不捨地跟澳洲的腳說再見,回去,那是上飛機的前兩天。
總是在我願意動身的時候,邀請才會出現。
總之,我重新區分了自己的過往,自己的心,藉由撿選,一一分類。
2020年,我一面由書寫鍊心、一面由整理除垢。
老爹以前,曾引誘我背書,也只記得一篇大學:
「大學之道,在新民,在止於至善。
知止,而後有定;定而後能靜;靜而後能安;安而後能慮;慮而後能得。
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
這幾天靜坐時一直跑出來。
能夠靜下來的時候方能思考、才有所得;
知道事情的先後、緩急,什麼是根本、知道如何處理,模仿著天地循環的方式處理,就能稍微貼近「道」了。
我不知道這是否符合他們的解釋,但這是這近三十年來,我最貼近。不,應該說:大學之道,最貼近我生命的一刻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