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/03/06
溫柔生產系列預計再一篇就完結了。應該說是:再一篇,我的溫柔生產經驗就告一段落。但溫柔生產這條路,應該還會和不少人繼續交疊著,隨著我的故事,和其他人的經驗,變出不一樣的,屬於讀者自己的生產故事。
從小餅乾不預期的請假開始,想寫這系列已經在心裡放了十年。或許是蘊釀夠了,終於在2020年熟成、產出。寫作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:生產,不是只有一種選擇。
『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方式生產,絕對不是只有醫師說的那一種。』
以下,本文開始。
時間快轉,老二出生後一年多,我們搬到高雄。溫柔生產在大家的努力下,從迷你眾,變成了小眾。台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宜蘭漸漸地有更多新生代的助產師投入溫柔生產的行列,資訊變多了。不過高雄的溫柔生產,似乎還在沉眠。
意外又不意外地,老三在我們移居高雄半年後報到。在考量醫療資源、慧真接生的方便性,和維持孩子們的安穩等種種考量下,我們的遷居東岸計畫因此暫緩。
2017年11月,我和孩子們在高雄重入親子共學的懷抱,剛好遇上了團內的懷孕潮。除了我,還有三個媽媽正懷著二寶。某一次共學,我和其他夥伴剛好聊起了老二的蓮花生,大家對於居家生產的彈性讚嘆不已。我問起高雄哪裡有溫柔生產友善的醫師?哎,不出我意料,和溫柔生產資訊一樣不多。我突然跑出個念頭:「那,邀慧真來辦個居家生產分享會吧!」
之前台中的時候,也邀慧真到共學團裡分享過什麼是居家生產。當初是對熟人分享,這次,乾脆就玩大一點,在戶外辦場公開的,看看誰有興趣就來聽吧!
孕婦因為被胎兒抽去太多養份總是會顯得呆呆的,我那時候可能也是因為被寄生的關係,完全不像我地,做出這種腦袋被門夾到的麻煩事。
為了配合預產期三月的朋友能早日決定,很快地在十二月下旬辦了分享會。那是個有冬陽的週六午後,參與的家庭約七八戶,孩子們在衛武營草皮上玩開了,媽媽們專注地聽慧真分享她的接生經驗:溫柔生產的故事大概是怎樣的……。
每次的經驗都不一樣,但有著相同的主軸:順著身體的節奏、相信自己、相信妳的夥伴(包括助產師、老公、孩子們)。當然也有需要送到醫院的時候,所以找到一個願意信任助產師、和助產師合作的醫師超級重要!
也是在那場裡,我聽到朋友居家生產時,前一胎剪過的會陰縫線”爆開”的故事(想像一下被過大的胸部撐破襯衫的樣子,差不多就是那樣)、聽到媽媽們分享醫院生產時推腹、催生,種種悲慘故事。我這才發現:原來居家生產的自由,在她們眼中簡直是「過太爽」的代名詞。
分享會之後半年,眾孕婦們紛紛卸貨。算一算,分享會後,有四個朋友後來選擇居家溫柔生產、一個請陪產員在醫院溫柔生產。更沒想到事隔兩年後,還有人搜尋到當初的活動資訊,發訊問我高雄哪裡有支持溫柔生產的醫師。不知不覺中,我成為在別人生命中投下漣漪的石頭。
腦中突然浮起十幾年前去Aveda抽到的漣漪卡:
” By extending my comfort zone, I put myself in the path of new exciting things.”。
「藉著擴展我的舒適圈,我就踏上了一條滿是新鮮、有趣事物的路。」
那時候對這張卡似懂非懂:想要踏出習慣的生活,卻不知道從何開始,滿是恐懼。不小心記下了這句話,在十幾年後回想起來,卻成了自己過去十年的註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