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你想走的道路,直走就好

最近開始騎機車上路,熟悉路感。所以每天都會固定出去溜溜,進行都市冒險。隨著當天的狀況不同,有時是大冒險,有時是小冒險,而路程也從北投附近,延伸到石牌,而至天母。

巽是最佳的陪伴者。我很容易緊張,常常會被車子嚇得哇哇叫,有時也會想學英勇的台灣機車族,在車陣中見縫插針。無奈道行不深,比對起巽騎車時,在車河裡悠游的表現,再看見自己阿菜的樣子,嘴上就掛起豬肉。

騎車的時候,巽總是不時提醒我:「走你想走的路,大車想超,讓他們自己超,不要把自己逼到角落。」這才發現:我常常騎著騎著,就因為汽車叭而自動閃到一邊。我知道自己速度不夠快,所以常「自動自發」靠一邊去,像個小媳婦。

騎車如此,現實中又何嘗不是:總是小心翼翼地顧著別人的想法,參照他們的意願,修改著自己的路徑。然後,就把自己趕到角落,不能呼吸。善解人意,其實代表對自己殘忍;體貼,但對方並不一定能體會,反而讓自己愈來愈不開心。人生的軌跡,歪歪扭扭。

如果沉默和退縮只會讓別人得寸進尺,倒不如直走。走在自己想要的方向,筆直向前,慢也好快也好,依自己的步調前進。你要超過我也好,在後面也好,隨你。我不會為你改變方向、速度,我只走在自己喜悅的路上,照自己進展前行。

「隨心而行」。這個,就是豆蒄想說的話吧!

為將來臨的冬日收集火焰 - 豆蒄和印度奶茶


印度奶茶與豆蒄
  豆蒄(Elettaria cardamomum, Cardamom)是薑科植物,在肯園的CT油裡被歸在CT 21 氧化物二,原產於南印度山區。雖然屬於薑科,但因為豆蒄性喜陰濕,在高海拔、潮濕有遮陰的地方才長得好,精油本身是帶有清涼感的。有著淺綠色的三角形豆莢,香氣存於中間的黑籽,豆莢採下後,需加熱烘乾,才能再壓榨成精油,故價錢偏高。籽放在嘴裡咀嚼有清涼感,可以消口臭,所以有些印度餐廳會在結帳處放置一盤豆蒄/小茴香籽,供客人保持口氣清新。


曬乾的豆蒄和籽
  豆蒄精油的味道和豆蒄籽相差無幾,像一群亟欲由瓶中飛出來的精靈,香氣由鼻尖直衝眉心,感覺與史密斯尤加利有些類似,差別在於:豆蒄聞起來像個古靈精怪、很有主見的小女孩,而史密斯尤加利則像是想到什麼說什麼的直爽*澳洲*大嬸。(我要強調是"澳洲""大嬸",史密斯是我覺得最有大嬸味的尤加利了!)


  對於脹氣有奇效,也適合給滿肚子火發不出來的人消火用。如果碰到需要上台發言,或是與人近距離接觸的場合(E.g.: 約會)可口服一滴茴香或豆蒄精油,有助於迅速改善口氣(口服的前提是,信任其來源的精油,而且建議低劑量與植物油一起口服);腸胃型的感冒也可以以口服、吸聞的方式來改善症狀,但極嚴重的腸胃型感冒建議口服肉豆蒄+橄欖油。



  《植物人格》書中提到:「豆蒄種在合適的高山環境後,並不需要特別照顧,只需種植前把土地空出來、整理雜草即可。……豆蒄在播種後第二年開花、第3年結果、第4年可收成,第5年才開始大量生產,商業生產約可貢獻8年。」這種照著自己步調走,不需要特別照顧的特性適合太在乎別人看法、擔心自己不被喜歡的人,可以幫助發現自我、安然地生長並發展自己獨特香氣;也適合給望子成龍/鳳的家庭,無論親子都可使用,學習給孩子空間、用自己的步調成長(p.219)。


  談到吃的,著名的印度奶茶(Masala Tea),豆蒄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Masala其實是混合香料之義,Masala Tea顧名思義,就是許多香料混合,加入牛奶同煮而成的茶。在印度,每家都有自己獨門的香料配方和比例,不過通常都會加豆蒄、肉桂、茴香籽、薑或黑胡椒,有時會加入肉荳蒄、丁香、玫瑰花等,因地區而異。茶、奶、香料和大量的糖合奏,感覺就和寶萊塢電影一樣的熱鬧,非常適合在天冷的時候飲用!


所需材料如下:


這是緬甸紅茶,不過和印度用來煮茶的紅茶類似
水一碗、全脂牛奶一碗、紅茶1湯匙或普通紅茶包3包(註1)、Tea Masala(註2) 適量、糖1湯匙 


1、將水、茶以中火煮開
2、加牛奶和masala轉小火煮5分鐘,關火
3、加糖攪勻,把茶葉濾出,倒到杯中即可

註1:茶種以以阿薩姆、烏巴等碎茶為佳,印度有另一種特製的碎茶,茶葉為球狀(見右圖),煮出來的茶味更生猛。為了避免煮出來的茶味太淡被香料及奶味搶走,不建議使用大吉嶺這種味道輕盈的紅茶。


註2:老實說,我不知道台北哪裡買混好的香料。聽說捷運市府站附近有一家Trinity Super Stores (地圖請按我)可以去看看。沒有的話,自個兒混唄,豆蒄是主味,其他想加什麼,就隨興吧!反正這奶茶本來就是各家不同的。

澳洲記憶.全自動割草機

人物介紹:
小茱:同事,德俄混血的女孩,英文沒有口音沒班的時候喜歡拿本書、一根菸、一瓶啤酒,上面比基尼做日光浴,渾不顧四處飛舞的蒼蠅,這種歐洲人才練得成的功力,令我們這兩個台灣人十分佩服。
  大人:老闆Darren,我們用諧音幫他取了大人的綽號。動作迅速但脾氣暴躁、沒耐心的樣子像極了矮人,長得又圓,讓我這個看完朵琳《Earth Angels》的人直嚷嚷著:他一定前輩子是矮人


Dwarf Sheep Warrior 改自WOW


那是我們蜜年旅行的第二個工作,在西澳Albany Highway上的中繼小鎮Williams發生的小故事。很有趣,從那之後,我們還沒有碰過第二個人這麼異想天開。不知道這點子是不是屬於dwarf的幽默(笑)。
那時候,老闆「大人」。在caravan park外的草地上養了五六隻羊,每次看到那群悠然吃草,看到相機還會自動用羊屁股對焦的羊兒,我和Mike總是好奇:大人養著那群羊要做啥?這麼幾隻,該不會打算養肥了殺來吃吧?
我的疑問,在某次和同事小茱*閒聊中獲得解答:「羊不是大人的,是他向朋友借來……除草的!」一聽,我瞪圓了眼睛:「不會吧,大人也太搞笑了,借羊來除草!等這邊草被羊吃完,那邊的草又長了,根本沒有除完的一天嘛!」說給一起工作的澳洲老奶奶聽,她則是一副「有什麼不對嗎」的表情,讓我不禁懷疑,是因為台灣和德國沒有養羊,所以我們倆才這麼少見多怪嗎?
之後,從西澳到東澳,看過手提的、坐的、推的……,各式各樣的割草機,再也沒看過第二個人家有全自動羊牌割草機。不過,我好像也習慣了澳洲人的異想天開,如果現在有人跟我說:他們養牛是為了除草,我說不定也會回說:那有什麼,我之前的老闆,還養羊除草哩!



為將來臨的冬日收集火焰 - 佛手柑



有好一段時間沒踏入香氣私塾,我想:或許是深愛香料、或許是茶,抑或是即將來臨的冬日,促使我在陰雨的下午出走,投奔由香料與茶一起演出的下午茶時光。

這次茶會的主人是Eva。總覺得下午茶嘛,像上課一樣叫「老師」太死板,還是客人與主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可愛(任性的自行變換稱謂)。耳聞Eva大名很久,不過一直沒有看過本人。根據我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觀察,感覺老師(還是叫老師了= =a)有種嬌憨的況味,嬌憨不是說天真無邪,而是本質上的自然、不造作。不知道是不是人在選擇名字上有偏好,我認識叫Eve/Eva的人都多少有著類似的個性。

回到茶會。這次介紹六種精油,和其對應的著名飲品:伯爵茶(Earl Grey Tea)之於佛手柑(Bergamot);印度奶茶(Masala Tea)之於荳蒄(Cardamom);阿拉伯咖啡之於肉荳蒄(Nutmeg);薄荷茶之於綠薄荷(Spearmint);熱可可之於丁香(Clove)、肉桂(Cinnamon)。

從佛手柑說起。伯爵茶一向是除了大吉嶺、阿薩姆茶之外最廣為人知的茶品,而當初會出現Earl Grey Tea有此一說:十九世紀初,葛雷伯爵的侍從在機緣巧合下,援救了某中國官員的溺水兒子,該官因感恩而贈與茶方。不過這個說法明顯有誤,因為1、中國沒有佛手柑,那個有著大家熟知味道的甜美果實只在義大利和象牙海岸才長得好,中國?擠橘子油比較有可能。2、這位葛雷伯爵從未踏足中國,更別說施展大神通去跨洋救人啦!我還有聽過其他版本是:伯爵茶是茶上不小心潑上佛手柑油而意外出現的。時至今日,茶的起源已經不那麼重要,反正人人都可以享受昔日貴族才能享受的香氣,這樣比較實在(笑)。

這次聞的佛手柑精油有兩種:天然佛手柑及無光敏性(FCF)佛手柑。天然的佛手柑精油呈現綠色、較甜,也較有生命力,給人溫暖的陽光感。也因為如此,它的心靈療效佳,尤其對憂鬱及躁鬱的人,會讓人有接受冬陽照射之感;也可以用來處理皮膚問題,如脂漏性皮膚炎、痘痘及季節性的頭皮屑。對於青少年的滿臉豆花問題,可以用苦橙葉+佛手柑加在沐浴用品中使用(畢竟指望在人生"猴怪"期的青少年乖乖用油……(遠目))她更有幫助人撫平焦慮、找到出口的效果,是個入門/萬用精油。不過因為佛手柑的光敏性高,為柑橘類之冠,如果要做為護膚使用容易曬黑。為了避免成為包青天,可以選用去掉呋喃香豆素(furo-coumarin free)的佛手柑精油使用。

精油的製成是採冷壓法:先用鋼刷將果皮削下,破壞油囊,然後再榨出精油,其餘果肉壓成果汁銷往當地。也因為佛手柑這麼地人見人愛,多用在香水工業及食品添加物,製成精油的比重並不大。

最後,如何自製伯爵茶呢?準備一盒茶(散茶或葉茶都可,茶以較淡的大吉嶺或錫蘭為佳,像阿薩姆和烏巴就比較適合煮奶茶,茶葉最好裝在鐵盒裡,香氣比較不易逸失)、一張滴滿佛手柑精油的化粧棉:將化粧棉用膠帶黏在盒蓋上,蓋上。等到精油揮發之後,茶就會染上味道,從平民茶升格為貴族了!(大誤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~未完待續~~

寫於 11/10/04

澳洲記憶.生火


  直到澳洲再度進入冬天,我才真正喜歡上火。生火、看著火焰跳舞,聽著木頭燃燒時的嗶剝聲。火燒掉一切雜質,也燒去心中的負面情緒。感情,好像也似火一般暴烈,在焚盡一切之後,剩下純粹。
 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「生火」對我來說是個名詞,沒有機會成為動詞。阿嬤家裡的灶,在我大到能被允許生火前就拆掉了;而戶外活動,舉凡烤肉、控窰等事,我也不會身先士卒在一眾男丁之前,當那個「生不起火」的人。台灣人口中的「生火」,是瀏覽網頁或bbs時,一群都市人所寫的「勸敗/開箱/生火文」。瓦斯爐?!那叫點火。直到來到澳洲。
  第一次的生火印象是在西澳的Busselton,幫忙葡萄剪枝的時候。我和巽與一群韓國/日本人共住在一間老農舍。有那一個禮拜,和我們一起生活的韓國人去了別的地方工作,於是兩個生活在亞熱帶的人,手忙腳亂地堆起木頭、放了火種,但火,怎麼點都點不著。最後連前人遺留下來的英文小說(被韓國人撕了半本,剩下的半本……),也被我們撕了下來當火媒。最後連瓦斯噴槍都上場,還是要生個半小時,生得滿屋生煙。「是因為台灣不夠冷,所以人特別沒有放火的天份嗎?」我狐疑地想著。


  不久,我們離開了那個與哞為鄰的小屋,繼續在澳洲流浪。從西邊到東邊,經過春天、夏天,來到另一個冬天。四月的雪山還沒下雪,卻已經冷如台灣的冬天。我們在小亨利家住著,那是個在澳洲生根的丹麥廚師,說得一口毫無口音的澳洲英文。我這才發現:生火,好像沒有那麼難。用兩根細一點的木頭架成X,中間丟上一小顆火種、幾個燒剩的碎碳,和一根火柴,火就這樣點起來了。要熱一點?再丟上兩塊大木頭,熊熊火光不久就會從縫隙中冒了出來,室內就這樣溫暖如春。我生火的技術進步了嗎?或許。不過更重要的是乾柴。濕的柴再怎麼燒都只會冒煙,無法釀成烈火。人也是。

隱題詩四首

220416  之一  吵架 合好 再吵架 我們帶著傷前進 找不到地方休息 愛變成尛 不停被打斷 鬥魚在關係裡來回游動 用骨肉獻祭 卻沒有神回應 盡頭 ? 愛你 我捨不得放棄 把你放心上 戴著愛 找到珍珠 ( 躲在擔心裡 )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