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開始,我開始接觸芳療,踏入新時代領域、習修光的課程,而後凱龍療法。
後來進入家庭,學習和先生、孩子溝通,將書上得到的知識落實到生活中。
這是個旅程手札,記述著我關注的大小事。
因為興趣頗多,看起來龐雜,其實核心都圍繞著:了解自己,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180815肢體衝突,和「看到爸爸的存在」
我記得剛共學不久,小寶1歲多。有次,團裡有個兩歲多的小男孩B拿走他的東西,那時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跟男孩B說,於是,我去找男孩的媽媽,請她協助(告狀?)。我還記得男孩媽媽臉上的表情,帶著一些困擾、一些無可奈何。
幾個月後,太陽花學運發生,共學團也在立法院紮營,在台中施不上力的我,趁著回家之便,去現場走走。 我帶著小寶在共學帳棚附近晃晃,看見地上散落著幾台車和機械人。小寶想玩,我四處看看,找不到可能的玩具主人,就心存僥倖地讓小寶先玩,打算主人來再問他。
不久,一個男孩走來,看到小寶在玩玩具,又跑走。再過一下,他帶著玩具的主人回來,說:「就是他在玩你的玩具」原來是去通風報信。主人二話不說,重重推了小寶一下,小寶跌坐在地。那是個四、五歲的男孩,我一直記得他臉上的憤怒。
「為什麼你會這麼生氣?」我困惑;同時心裡也很生氣:「共學不是不打不罵嗎?那為什麼共學的孩子可以打人推人,這樣粗魯地對待比他小的小孩?」
回台中之後,我有把我的疑問和不舒服提出來和界良討論。但沒有找到滿意的解釋,這疑惑,一直沒有獲得解決。
一轉眼,小寶也變成五歲的男孩,長出了力氣。搬到高雄之後,住進大樓限制變多、主要照顧者從一變二、對待的方式也和在台中不一樣、攻擊性也變強。我當年的疑惑,隨著小寶的長大,終於找到解答:原來,大孩子的玩具不只是單純的借與不借,還有對方是不是朋友,和有沒有侵犯到領域的考量。對那孩子來說,小寶的不告而玩,已經侵犯了他的領域,他的生氣和出手,原來是在捍衛自己的疆界;又原來,我當初心裡其實是希望男孩B的媽媽制止他,幫孩子/我討回公道的。但男孩B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,她臉上的困擾,其實在表達:妳希望我怎麼處理呢?我是我,孩子是孩子,即便我介入,孩子也不一定要聽我的呀~。
如果說一寶的困境是孤單、二寶是競爭,三寶或許又會是另一個新的階段。我們家最近一直在磨合。即將面對的又是住、經濟、孩子入學……全面的變動。大人的焦慮難免,又加上照顧新生兒,我們現在的確沒什麼鬆軟的空間剩下來。
最近接二連三一直有團裡的夥伴跟我反應小寶的狀況。我一開始的狀態是無奈,比起小汪汪出生之前,這幾個月又有更多使不上力的部份。是可以把小mentor托出去,個陪孩子,但托給誰呢?婆媽遠在台北、高雄親戚各有各的事要忙,小汪汪又和我一樣不愛吹冷氣,在高雄,哪裡找不怕熱的保姆?
昨天在讀完穎頻8/14的手記,後來,有巨大的憤怒湧上。是的,是憤怒。我們家的狀態,是魚骨頭和我一起共學,我們是共同照顧者。但不知道為什麼,大家並不會主動找他討論孩子的狀態。找我。明明他參與的日子,有時還多過於我。但面對魚骨頭,不是說些無關緊要的垃圾話,就是看到某些不認同的行為時,暗暗翻白眼,然後就算了。
大家期待的共學孩子,是柔軟的暖男,那是母親照顧下的樣貌,但當小寶攻擊的時候,很明顯呈現以雄性邏輯反應的時候,卻不會想詢問魚骨頭,從男性角度了解為什麼。為什麼?因為他的育兒方式不夠共學嗎?因為他不能理解大家的語言嗎?或是,單純只是把他當作可以搬貨、讀書會時可以托育,偶爾讓他放風去喝酒的工具人?如果是這樣,老實說和同溫層外對男性角色的期待沒有差多少。
我們家的狀況,是兩個主要照顧者,一.起.共.學。請不要把另一個照顧者排除在討論之外。看到他的存在,並邀請他進來對話,這樣,所有試圖「承接」些什麼的善意才能真正接到孩子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
隱題詩四首
220416 之一 吵架 合好 再吵架 我們帶著傷前進 找不到地方休息 愛變成尛 不停被打斷 鬥魚在關係裡來回游動 用骨肉獻祭 卻沒有神回應 盡頭 ? 愛你 我捨不得放棄 把你放心上 戴著愛 找到珍珠 ( 躲在擔心裡 ) ...
-
我們設定來走這麼一回,體驗母女、父女之間的相處、 對彼此生命的影響與拉鋸, 因無心的言語而受傷、 渴求他們所不能給予的情感而痛苦。 願望通常極微,或許僅是一個擁抱、一個輕柔的撫摸 或一句理解:「辛苦妳了」, 孩子是慕孺的、需要情感而非金錢的滋養。 無法擁有,所以心總是空了一塊,只...
-
由於本人「喜好美色」的結果,手上只有美國版的揚昇大師卡。西洋神明當然是洋名,如果遇到東方的神祇,看到一堆蝌蚪文拼成的神名,那真的是滿頭霧水,串都串不起來。印度神倒還好,反正我是印度阿山,那群鮮明的印度神,哪認不出來。但遇到像文殊菩薩、Avalokitesvara(觀音的男性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