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劇場的開始,每個人先抽牌當各人的代號,小寶抽到4、我是41。一看到面具,我就笑了。雙子座哪有不戴面具的,我知道我戴面具呀,戴多戴少而已。沒看到牌卡下半部排著一排俄羅斯娃娃,我的真我藏得超隱密的!
我果然抽中了個案,在第二場。
這次小劇場的共通主題是「接受」。我的是:接受自己的理性及感性,聽起來好玄,但我只是想排我和魚骨頭的關係而已。
我們倆,結婚七年來一直吵吵鬧鬧,好得時候很黏,吵起來也很兇。有了小孩、我加入邪敎親子共學之後,更時常因為敎養觀念的不一樣起衝突。我傾向聆聽、陪伴孩子的需求,盡可能不用禁止的方式規範孩子,而是解釋為什麼,並保留討論的餘地;魚骨頭則覺得這樣讓出太多空間和時間,不行就是不行,沒得討論,時間都給他們,那我(指魚骨頭)呢?那什麼時候能有時間留給妳自己?
某種程度上我知道我需要「留時間給自己」;但我也想盡可能地陪伴他們。下意識地覺得拒絕孩子的要求,但沒有留給孩子時間消化、陪他們走過情緒,也是一種權力的霸凌。如果現在我有能力承接住孩子的需求,讓他們的情緒可以被看見、接受,將來他們就可以安住、有能力接住自己,甚至有餘力接住別人。其實,只是想在陪伴孩子的同時,陪伴自己的內在小孩。
下意識地期望身邊的人共織一個可以接住孩子的安全網。這樣,他們找誰都可以,就不會只找我當出口。但我的期望沒有言說,只是硬把我的期望加諸魚骨頭的身上,常常忍不住介入魚骨頭和孩子的互動。孩子需要尊重,但我忘記我的另一半也需要同等的尊重。時間一長,他受不了,就爆炸了。
而爭吵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也大不相同:我會急著解釋這麼做的緣由,也期待他能看到我(有時還有孩子)的脈絡;他傾向排除情緒,只想得到明確的回答(妳是不是有這樣做?為什麼這樣做?怎麼做、時間、地點,我問什麼就回答什麼!)我覺得這樣太過簡化事情,他覺得我從古早講起太冗長,牛頭不對馬嘴,總是用情緒和「我覺得」在處理事情(我訊息無用武之地)。我們倆站在兩極,沒說開的話愈來愈多,逐漸堆成楚河漢界……。
和阿龍老師討論問題的時候,待得不耐煩的小寶在身上扭來扭去,我也沒能整理得太清楚,只好約略說覺得魚骨頭太理性,我偏感性、喜歡順著流走,因此常發生爭執,不知道怎麼解決。老師說了一句話:有時候我們覺得先生太理性,可能是自己的理性和感性失衡了,畢竟世界是我們的投射。
那剎那,我聽到心裡的痘痘發出「剝」的爆炸聲。
聊完天、指定好角色,排列的時候到了。我邀請兩個人扮演我和魚骨頭的代表。我的代表(以下簡稱🌄)在我的座位旁;魚骨頭代表(以🍖表示)站在房間的另一端,兩人遙遙相望。
好戲開演。
🌄好整以暇地坐在我椅子的扶手上,🍖踱過來,望向🌄。🌄轉頭,避開🍖的目光,🍖又慢慢踱到對角的另一邊,坐下。
阿龍訪問代表。
龍:我剛剛看到兩個人對看的那一眼好像很有戲,🍖請問現在妳的感覺如何?
🍖:心情很好呀,我就慢慢走過去,🌄好像不想理我,我覺得屁股很熱,就走到對面找了椅子坐下來。
龍:那🌄妳呢?
🌄:我記得小劇場有言論免責權對吧?!(阿龍點頭)我剛剛看到🍖看我就很生氣,心裡想「看什麼看,人長得美了不起喔!」
龍:我剛剛看到兩個人對看的那一眼好像很有戲,🍖請問現在妳的感覺如何?
🍖:心情很好呀,我就慢慢走過去,🌄好像不想理我,我覺得屁股很熱,就走到對面找了椅子坐下來。
龍:那🌄妳呢?
🌄:我記得小劇場有言論免責權對吧?!(阿龍點頭)我剛剛看到🍖看我就很生氣,心裡想「看什麼看,人長得美了不起喔!」
此話一出,我眼淚都笑出來了。代表的內心小劇場演得,和我在emotional overwhelming (一時忘記中文)的時候心裡的os一模一樣啊!內心小劇場不一定為真,但我常忘記,把心裡翻騰的情緒丟到魚骨頭身上。他有時會一臉的莫名其妙:我明明沒說什麼,妳演哪齣?有時就乾脆生氣了:妳有情緒一直打我,我就沒有情緒喔!情緒加疊之下,爭執難免。等到拉回焦點,發現我們並不是針對同樣一件事在爭執的時候,四周已經是遍地焦土。
我看到🌄和🍖的距離這麼遠的時候,突然明悟:如果我們要繼續走下去,我要接受我的先生/我的理性,往中間走才行。
念頭一動,代表們便不再各據一方,可以走到中間,面對面。
龍:(對代表們)你們要互相擁抱嗎?
🍖:我很想抱她,但不知道為什麼,她好像很怕我,所以我就不抱她了。
龍:(對我說)看來妳先生真的很愛妳,可是妳好像有些恐懼在。
🍖:我很想抱她,但不知道為什麼,她好像很怕我,所以我就不抱她了。
龍:(對我說)看來妳先生真的很愛妳,可是妳好像有些恐懼在。
我的確有著恐懼,不是針對魚骨頭,而是恐懼暴怒的人,心裡隱約有種批判,覺得無法控制情緒的人無法控制自己。下意識地對魚骨頭在忍無可忍之後的大爆炸,害怕。和大家分享的同時,直覺和小時候旁觀雙親的爭吵有關。阿龍邀請我上去和代表抱抱,我牽著小寶走進場內。
抱著這個一直不耐煩,但還是努力忍耐的孩子,我問小寶:要跟我一起抱抱我的代表嗎?小寶拒絕。
旁邊有人說,內在小孩不想處理。我在心裡嗤之以鼻:牽托,什麼內在小孩!小寶只是不想抱陌生人而已。但轉念一想,好像說的也有道理。很多時候我在衝突時的應對,不是出自長大的我,而是小時候旁觀大人爭吵,驚惶失措的孩子。我忘了那時候有多恐懼父母會因此離婚,這種恐懼直到高中才在主任的晤談中消解。如果我和魚骨頭的爭吵重演了小時候的場景,小寶的恐懼便是我小時候的恐懼,那他代表我的內在小孩並不為過。
會站上排列場的人,冥冥中都安排好了。
總之,最後內在小孩不想排跑去吃蛋了。這場在我抱著自己的代表、魚骨頭代表在旁含笑觀看的情況下匆匆結束。心裡覺得還有些東西沒跑完,但小寶在哇哇叫,不能再繼續挖了,只能就此打住。
結束排列之後,再拿起一開始抽的牌,突然有更深的領悟。其實我戴的是「感性的面具」:自己以為接受,其實隱藏很多「應該如何」的批判。我躲在感性的盾牌後面,用頭腦感受、用頭腦批評;我藏著很多的憤怒,但是我恐懼他們,不讓他們出來。連帶的也看懂小寶的牌在說什麼了,ーー孩子,會承繼雙親的情緒,我們共享同樣的面具。
排完到現在一個多禮拜。我們還是會吵、我不時還是會過度用頭腦(然後就頭痛)。事情不會因為一次小劇場就瞬間扭轉,但冰山開始消融。
2017.04.10